前段时间去找 CTO 单独聊了聊,聊完消化了几个月,时不时回想起当时聊天的内容。最近又听了某 P10 的线下分享,似有异曲同工之妙。想到此处,打开钉钉预约了另一位 P10 的午餐会,决心去取取经。结合上周整理的《个体认知的 5 个阶段》一文,想来还是有必要再整理一些其他感悟。
和 CTO 聊天的时候,得知他并没有做过严格的职业规划,但跟着集团一起成长,到今天依然到了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。某 P9 做线下培训时,曾提到自己有 20 年沉淀,对领域模型、组织架构、商业模式有很深的理解。上周听某 P10 的分享,他说刚到阿里的时候 social 了一圈,最终决定只做三件事解决关键的问题,要把问题了解透、吃透、解决彻底。
大型系统的复杂度与业务规模相伴相生,在不断挑战技术天花板后,人的认知也要同步进步。做这些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,更要勇于担当,做出影响力。要对事物有全面的认识和全面的分析,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。就像建设领域模型的第一步永远是认识业务、了解需求,只有把事做透才能让认知上一个台阶,让能力有进一步的成长。
如果选择深挖技术,就要把技术研究透彻,比如 P10 提到的把代码写到 FPGA 来提升系统性能,以及修改调用栈深度来优化复杂系统的 Java 代码。如果选择深耕业务,就要把业务需求研究清楚,上下游的商业模式、用户使用的真实感受、行业发展趋势、合规经营等方面的知识都尽量了解一下,最好是从当前负责的业务着手逐步拓展知识面。
最近带了一个师弟,从一开始就告诉他一定要主动,做月总结的时候更是一提再提。可以没有基础知识,没有工作经验,但是一定不能没有主动性。这些年见了很多人,即使在阿里这样的工作环境下,还是有人很难突破自我。工作之余也需要主动思考和总结,把做过的事情梳理好研究透,在总结中不断完善知识体系,不断查缺补漏发现自身缺陷。
最近有个感悟,人是不能被动培养的,唯一能做的就是给足机会和指导,等他自己进步。如果他自己不能突破认知天花板,旁人给与再多的指导也是徒劳无功。优秀的人是自然而然冒出来的,不是别人主动培养出来的。
这是跟 CTO 聊完最大的感悟,也是听 P10 分享后进一步加深的感悟。
人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。还记得 2016 年注册了这个公众号(程序之心),陆陆续续写了一些技术整理;2018 年第一次纠结要不要继续做下去,后来又写了一些文章;到 2020 年后更新就少了。
如果把公众号作为副业去做,会有一定的精力内耗。回归初心,写总结并分享,才是适合我的模式,不必在意阅读量和读者数量。看到朋友一个月赚上万也心动过,不过暂时的心动也没有让我放弃初心。
有些人没有明确的职业规划,但是很踏实,跟着公司业务一起成长,公司越大他的能力就越大职位也越高。这也算是聚集了公司的目标。有些人没有职业规划,频繁跳槽,到了 30+ 岁可能就迷茫了,背着房贷车贷和家庭支出的压力,从头再来的勇气也没有了。
聚焦目标,后面的时间,全力投入下一个五年规划,一心一意干事业。
本文来源:程序之心,转载请注明出处!
本书是国际知名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及相关专业基础课教材,也是非常受欢迎的计算机入门读物。该教材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计算机专业入门指南,涉及计算机科学的方方面面。虽然读者对象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,但这本书深入浅出、引人入胜,勾画出了计算机科学体系的框架,可以为有志于IT行业的学生奠定计算机科学知识的基础,架设进一步深入专业理论学习的桥梁。
最新内容
© 2016 - 2024 chengxuzhixin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